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华龙中学党支部学习《习大大的扶贫故事》纪实
2020年5月28日,华龙中学党支部,组织党员和校行政领导一起学习《习大大的扶贫故事》。
《习大大的扶贫故事》在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总书记多年来无时无刻不牵挂贫困群众,始终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令人感动和鼓舞。大家要深入学习和弘扬习总书记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
在学习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如下几个故事:
一、看真贫的故事
2012年,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此前见过最大的官不过是乡长。那天他见到的竟是总书记习大大。
习总说这次考察的是“看真贫”。他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二、账本的故事
2013年11月3日,习总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习总到村民石拔三家中,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
习总同代表们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又算起了增收账,“算账”成为精准扶贫最生动的诠释。
三、茶和果的故事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大大沿着泥巴路走进茶园,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白茶是怎么引进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销售情况怎样。
2015年2月,习大大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坐上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察看。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大大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大大总书记对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四、弱鸟先飞的故事
1988年,走完闽东九县后,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大大以“弱鸟如何先飞”为题写下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当时,不少同志认为脱贫的希翼国家投资,多一点关照。习大大认为,大家必须摆正位置: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大家自己身上来,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大家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大家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
习总发现,因为在福建9个地市中,宁德经济排老九,到省里开会坐最后一排,不敢大声说话。
习总深感这种局面要改变。到宁德后,他到省里开会,总是坐第一排,争着第一个发言。他深信,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地区,就习惯于讲大家县如何如何贫困,久而久之,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
五、路的故事
30年前,下党的山路蜿蜒崎岖,习大大同志着手探索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道路。
“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习总常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那真是披荆斩棘、奔走风尘。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大家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
“虽然很累,但是我很感动。”习总深情地说,“那样一个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记你几代。现在他们还会说,当年习主席到过下党乡。冯梦龙在寿宁当过知县,上任时路上走了半年。大家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官都想当舒服官,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两年前,四川大凉山的山路崎岖险峻,习总书记不远千里去到那里,给那里的彝族群众带去关怀和希翼。